二、柳市七里港郑氏
根据柳市《象山郑氏老谱》(修于民国九年仲春)的记载,柳市七里港郑氏始祖郑邦彦是象山郑氏一世祖五六公的孙子,北宋政和戊戍(1118年)进士。史载:郑邦彦(?——1141),字国财,乐清柳市凰屿人,曾经跟从“永嘉九先生”之一的瑞安许景衡学习,博综经籍,尤长于《易》,书法遒劲。才闻名于史,被载入明《永乐大典》等史册。宋政和初(1111)入京学,介特慎交。解褐,登重和(1118)进士,授沧州教授,再授台州教授,皆以丁母忧不赴,后教婺州。高宗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1141)卒于婺州教谕任上。宣和年间(1119——1125)曾主持乐清乡校,儒生从之游者百余人。郑邦彦长于经学,尤其擅长于《易》,是一代经学名师。瑞安曹村号称“中华进士第一村”,200年间出了82名进士,其第一位进士曹逢时就是他的学生,与曹逢时同学的南宋状元王十朋称郑邦彦为乡先生。郑邦彦是乐清县(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明《永乐乐清县志》上有郑邦彦传。
《象山郑氏老谱》世系图记载,郑邦彦是五六公的孙子、郑惟玘的儿子。清·戴咸弼《东瓯金石志》卷五有郑邦彦写的《白鹤寺钟铭》,在白鹤寺的铜钟上还刻有其父郑惟玘和邦彦妻子林四六娘出资助铸铜钟的数目。该铜钟现存乐清市博物馆。《东瓯金石志》卷五记载:“弟子郑惟玘,并男迪功郎、前台州州学教授邦彦,新妇林四六娘;……以上各施三千足。”
根据柳市《七里郑氏大宗谱》的记载,郑邦彦生子郑挺,字孟学,有孙郑庠。曾孙郑介福从柳市凰屿迁七里浦口,以捕鱼和开垦农田为生,娶松溪里(今城南街道万岙村)陈求鲁(1183—1253,南宋嘉定十六年榜眼,官至大理寺卿)之女为妻,因年过半百膝下无子,遂将内侄名格字云海的过继。郑云海生子郑顺。郑顺,字瞻松,创办松波书塾,筑堤造陡门改为河,生五子成七里港郑氏五房:长郑志唐,次郑志虞,三郑志夏,四郑志商,五郑志周。遂建祠造谱,枝繁叶茂,辈分字为“昌、秉、贻、时、致、道、大、惟、成” 。七里港郑氏现有人口2100多,主要分布于柳市镇七里村和排岩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