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理解作品特点,把握情感基调
无论朗诵还是配乐,把握作品基调和情绪变化是根本。比如:《父亲的科尔沁》的情感主基调是缅怀怀念,《乡愁》的情感主基调是愁绪满怀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情感主基调是忧伤的、但是擦燃火柴后看到幻境时又是充满着快乐和希望的。
分析吃透作品是音乐设计的基础。不同体裁:散文、自由体诗、古诗词、古文……;不同情感:豪情、激情、柔情、恬淡、悲情……;不同风格:叙事的、抒情的、解说的……;不同篇幅:长篇的、短篇的……等等。这些不同的作品对背景音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根据作品不同的需要,来确定选什么乐曲、用多长的乐曲、使用几首乐曲、如何组合衔接和调控等。
二是把握声线特点,有的放矢
根据男声女声,他们的音质音色、音域音量,诵读习惯、情感变化等,选用适合的伴奏乐曲。
(比如:省朗协的谢会长、杨会长、樊会长,他们几位的声音就有很大的区别。)
三是熟悉乐曲特点 深度融合
“音乐何须懂”,要靠耳听、靠心悟。
不同器乐在表情达意上会有很大的区别。如:
提琴:小提琴,情感细腻,有的欢快跳跃,有的悠扬抒情,乐音偏高,音色尖细,适合配一些感情细腻、委婉缠绵的诗文;中提琴悠扬雅致,适合配一些舒缓曼妙、抒情味道比较浓的诗文;大提琴曲子一般深沉忧伤的,适合配一些悲哀、痛苦、伤感的文章;
交响乐:大气恢弘,强烈震撼,适合作为颂歌、史诗性的作品的伴奏;
古筝、琵琶、古琴、竖琴等:适合中华古诗文和描述民族民俗风情风物类的诗文作品;
笙、箫、葫芦丝、二胡:抒情、哀怨、忧伤或悲凉,适合做溯源怀古、民俗风情、古风旧事等诗文;
钢琴曲中,那些比较明朗轻柔的乐曲,适合配一些自然跳跃、节奏欢快的诗文;
小号、黑管、萨克斯等……适合思考、怀念等诗文;
马头琴,沧桑、抒情、悠扬,适合配一些描写草原的文章。
由于每种器乐的不同乐曲差别也比较大,所以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选用合用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