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玲,VV,《诗经 蜉蝣》赏析

曹永玲

《诗经 蜉蝣》赏析

2020-07-23 曹永玲 阅读 6582
曹永玲
每天品读一首诗经。

蜉蝣
先秦:佚名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蜉蝣》:蜉(fú)蝣(yóu):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於(wū):通“乌”,何,哪里。采采:光洁鲜艳状。掘阅(xué):挖穴而出。阅:通“穴”。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说(shuì):通“税”,止息,住,居住。
《蜉蝣》译文: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蜉蝣》:诗歌借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春秋诸侯国中,曹国是个极小的国家。在齐、晋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及时行乐、得过且过是曹国上层普遍的态度。他们锦衣玉食、寻欢作乐,却感到空虚、迷茫,对未来怀有深深的忧惧,故自带一种悲剧的气质。此诗三章均以蜉蝣起兴。蜉蝣是微小的昆虫,生活在水泽地带,从幼虫蜕变为成虫一般只存活一天,故称朝生暮死。诗中以此喻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第一段和第二段"蜉蝣之羽"、"蜉蝣之翼"看似相近,实则有差别。 "羽"指鸟类的细絨毛,"翼"指翅膀。首章用"羽",言蜉蝣初生之时,翅膀稚嫩,透明洁白("楚楚")。犹人之初入仕途,忧心"何处可以安身"("於我归处"),是对未来的迷茫。二章用"翼",指羽翼已成,丰满华丽("采采")。似人仕途得意、地位显赫,衣着光鲜排场,却担心盛极而衰、欢乐易逝、生命无常,发出"我将归于何处"("於我归息")的慨叹。三章"蜉蝣掘阅(穴)",言蜉蝣破土而出,身穿麻衣(粗制的衣裳)却洁白如雪,突出蜉蝣外在形象的质朴美好。正如一个人初入仕途时,地位虽卑下,却能洁身自好。如今汲汲于世俗功利,虽有所成就,却深陷迷途、初心不再,于是有"此心安处在何方"("於我归说")的哀怨。"归处"、"归息"、"归说"意思虽近,却各不相同。"处"为居住,是生存的需求;"息"为呼吸,呼吸停止即死亡,就生命来说。"说"通"税",为停靠,止歇之义,引申为安心之所。此诗语言简易平实,内涵却丰富深刻。三章所抒写的虽是个体的生命感怀,却具有普遍性。在失意困顿时陷入无处安身的迷惘,显赫荣耀时害怕失去而忧心忡忡,坐拥名利却感到失去自我渴望内心宁静,这些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然经历的矛盾和痛苦,也是生命永恒的悲哀。诗中的"蜉蝣"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即以蜉蝣比喻生命的渺小和短暂。阮籍《咏怀诗》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道出了生命卑微短暂,仍需砥砺前行。"以小见大"是这首诗歌最大的亮点。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110
0
0
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曹永玲

Ta好像忘记签名了...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