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致女儿书初稿》,刚看一点就落下眼泪了。这类书总让人联想起自我境遇,有这样的情感反应估计就是王朔所谓自私的一种吧
有一句话写得特别深情:“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意义何在,希望至少有一点,为你的一生打个前站。”
后面的几句话也好:“做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所有说法和实情之间都存在巨大的空隙。好像一生都在和这个东西挣扎,分辨力越强这空隙越深不见底,最后似乎只好把这空虚视为答案和真相。大大去世了,我陷入这个空虚。爷爷去世后,这空虚更无边际。他们是我的上线,在的时候感觉不到,断了,头顶立即悬空,躺在床上也感到向下没分量地坠落。”
他说父母一开始便是欠着孩子的,他说孩子的无所选择和在还不会说话时就给予父母的暗中支持,说父母就算丢光了其他活着的理由也丢不开孩子。
这些说法我都同意。在人活过一定年纪之后,养个孩子是很好的精神支撑,虽然仍是自私。可是谁能责怪为了活下去的自私为一种过错
“很难,学做人很难,难在收拾,自己是一个烂摊子,不懂也要装懂,沐猴而冠,鉴颜辨色第一要学会”小时候都觉得自己父母很厉害,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搞定,长大后才发现父母也有迷茫寒碜无奈与束手无策,只是他们要硬着头皮去做,只是他们都不让你知道
“人的宿命是跟人在一起。。。越小越容易得要领,痛苦越少。或者说痛苦是一样的,越小越容易忘记。”
“姜文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说你就是演姜文的那个人,他回来跟我们说司机说得真好。。。演到今天经常要醒一下,告诉自己你不是这样”
“少年和中年的分别是,人小树高,看似遥遥无期”
还有许多比这些尖锐许多的句子也是喜欢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