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党员政审外调经历
1976年5月下旬,一通电话打破了我原本平静的工作节奏。中心校校长张子涛通知我前往中心校,原来,为了在7月1日前发展李广润、蔡淑云、邵培义三位老师入党,我和城北学校的马大友老师被抽调,负责此次政审外调任务。张校长严肃地叮嘱我们要严格保密,绝不能让被调人员和其家属知晓此事。
回到永丰学校后,我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做外调准备。第二天,我和马大友老师准时到中心校报到。张校长详细地讲述了外调要求及内容,并介绍了三位老师的相关情况:蔡淑云老师的父母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三岗乡居住;邵培义主任的父亲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三盛玉镇居住;李广润老师的哥哥在齐齐哈尔市铁路局小学校教学。此次外调任务艰巨,它是永丰公社党委组织部门的重要事宜,因党委组织单位人员紧张,抽不出时间外出,经中心校和公社党委领导沟通,才由中心校派出我们两名党员执行此次任务,力求在七一前完成,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中心校积极配合,公社党委书记也十分重视和支持。
我们手持永丰乡党委介绍信,先到讷河县组织部换了介绍信,由于当时住宿和买票都需要县团级以上单位介绍信,我们又前往县政府开具了讷河县政府介绍信。随后,踏上了前往哈尔滨的火车。到达哈尔滨时已是下午3点多,我们购买了次日早晨去长春的火车票,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决定不在长春停留,直接转乘汽车前往农安县。安排好行程后,马大友老师带着我去看望他在哈尔滨锅炉厂上班的亲戚。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半年前,家中的儿子在单位事故中不幸牺牲,事故共造成三人死亡,家中氛围十分沉闷。但随着我们的到来,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许久未曾展露笑容的儿媳妇也露出了久违的笑意。晚饭后,在婆婆的建议下,儿媳妇带我们去参观了防洪纪念塔,在松花江江边,江风拂面,我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
第二天早上,儿媳妇送我们到公交站点,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明显感觉她比我们来时轻松了许多。到达长春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乘客车来到农安县。中午在农安县饭店就餐时,我们购买了当地粗粮细做的玉米和白面合成的油炸糕点。在前往三岗乡外调生产大队的乡村小道上,我们拿出糕点食用,没吃几块,便注意到有路人在一旁观看。我们当即决定把剩下的糕点送给这位路人,起初他不肯接受,在我们的坚持下,他最终收下并再三道谢。到达外调大队后,大队值班人员热情地为我们准备了晚饭,饭后还端来烧好的洗脚水,让我们深受感动。当晚,我们在大队部观看了电视剧《欢腾的小梁河》,这对于来自没有电视的永丰公社的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按照政审要求,我们对蔡淑云老师父母在村子里的基本情况、政治表现、海外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找了一些知情人召开座谈会,详细记录了调查人谈话记录。在村和公社党委加盖章,确认没有历史问题和社会关系问题后,我们前往蔡淑云家看望两位老人。老人非常高兴,还特意借了二斤白面招待我们。我们向老人介绍了蔡淑云老师在永丰学校的表现,从小学教学到调入中心校工作,老人听后十分欣慰。
完成蔡淑云老师的政审调查后,我们又迅速乘车返回农安县,前往三盛玉公社对邵培义主任父亲进行调查。同样,我们顺利采集到了各种材料,确认其没有历史和政治问题,也没有海外和港澳台亲戚关系。至此,两位老师的政审材料采集工作圆满完成。
回到永丰学校,我们把材料交给中心校长,校长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满意。但我们的任务还未结束,紧接着又启程前往齐齐哈尔市铁路第一小学,调查李广润老师哥哥李清润老师的情况。然而,李清润老师已下放到讷河县老莱镇中学,我们又转乘客运汽车前往老莱中学。在那里完成调查取证时,已到中午12点多。在镇食堂就餐时,我们遇到了讷河县委书记张汝翔的司机郑海林和拉哈镇进驻老莱镇路线教育工作队员张玉宝,他们在用餐后表示可以用吉普车送我们回讷河。饭后,在他们的引见下,我们见到了老莱镇委书记周廷发,得知我们是永丰学校来外调的老师后,他格外热情,因为他六十年代初曾在永丰学校当老师。由于当天有省领导来老莱镇检查工作,张汝翔书记陪同,周廷发书记便安排司机郑海林用县委小车队的车送我们回讷河县城。半个多小时后,我们顺利回到了讷河县城,随后迅速返回永丰中心校。
在众多单位和热心人的帮助下,历经十余天,我们圆满完成了这次外调任务。这次外调不仅是工作任务的完成,更是一次对责任的坚守和对使命的践行。后续,李广润老师调入讷河市第一中学担任教导处主任,邵培义老师调入讷河市实验中学担任副校长,蔡淑云老师与讷河市宣传部副部长齐显廷喜结良缘,并调入讷河市学校任教。这次党员政审外调经历,成为了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员发展工作的严谨性和重要性。